可口可乐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碳酸饮料,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升级,各种的饮料品牌涌入市场,可口可乐的近况如何呢?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可口可乐从3月18日起上调所有可口可乐旗下产品供货价,幅度为2-3元/箱。对此,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北京)有限公司回应称,价格调整范围于北京餐饮渠道客户的3款易拉罐产品,是特定销售渠道的个别产品制定的营销策略。但随着消费升级,碳酸饮料市场增长乏力,可口可乐公司的净利润已持续5年下跌。这次提价,究竟是可口可乐面对市场变化无奈之举,还是瞄准市场突破口的战略尝试?
餐饮渠道局部涨价或为试水
虽然市场地位不如往昔稳固,但碳酸饮料依然是可口可乐和其特许经营合作公司的重要收益来源,在这方面的市场开拓自然不可放松。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北京)有限公司此次之所以选择对产品价格不太敏感的餐饮渠道,而不是受众更广大、对价格较为敏感的商超、电商等渠道,也被视为在市场上的一次试水。对此,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餐饮渠道中,可口可乐以及百事可乐的占比大概在35%,可口可乐在这个渠道涨价,是其品牌提升、渠道端寻求利润增长以及整体运营的综合需求。
对可口可乐来说,类似营销策略并不是次使用。2015年转型后,可口可乐在北美便尝试过涨价、小瓶装等办法,以提高产品利润。当时的可口可乐CEO穆泰康(Muhtar Kent)给出的营销策略是,“让更多的人以更高的频率,多一点点的钱,享用更多的可乐。”
涨价源自饮料领域行情变化
如今,饮料涨价早已不是个别现象,涨价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原材料、人工、运输、仓储等方面的成本上涨;另一方面是营销策略,厂商通过涨价,试图从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收益。比如今年1月,康师傅、统一两大巨头主要针对低单价、低毛利的畅销老产品实行了涨价。
在大家的印象中,可口可乐似乎多年没有涨价,以常见的塑料瓶装500毫升可口可乐为例,其在商超的价格通常为3元左右,自动售货机或餐饮企业的标价多为5元。
至于此前可口可乐不涨价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快消品行业中,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巨头,由于近建厂生产,销售渠道高度成熟,成本被极大摊薄,能够凭借庞大销量,通过薄利多销方式赢得可观利益。
但是,近年快消品市场环境变化巨大,可口可乐面临的竞争更加充分,茶饮、凉茶、功能性饮料等快速抢占市场,使得可口可乐需要寻找合适的涨价方式保证利益。
可口可乐转型做“全方位饮料”
另一个原因也不可忽视,碳酸饮料已经告别美好时代,销售增长乏力。随着大众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增强,碳酸和高糖饮料的接受度下降。应市场变化,可口可乐开始转型之路,尝试摆脱对碳酸饮料的倚重,他们将转型目标定为“一家全方位饮料公司”,同时开始轻资产化,更注重运营品牌和特许经营系统。
比如去年2月,可口可乐总裁兼CEO詹鲲杰(James Quincey)在纽约消费者分析会议(CAGNY)上提出,可口可乐将根据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重塑增长战略和运营模式,加速向一家全方位饮料公司转型。但詹鲲杰也指出,可口可乐未来将专注于收入增长,塑造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品牌,推出更多低糖、无糖及新型饮料,并一如既往优先关注饮料交易量和销售额。
业绩下跌折射出市场变化
可口可乐这次涨价,容易让人联系到可口可乐近年来持续下滑的业绩。自2012年可口可乐创下480.17亿美元的营收峰值后,便开启了一路下跌。2012年至2016年,可口可乐的营收分别是480.17亿美元、468.54亿美元、459.98亿美元、442.94亿美元、418.63亿美元。
不久前,可口可乐披露了2017年财报,财报显示,可口可乐2017年净收入354.1亿美元,同比下滑15%,创造近年跌幅的同时,也跌穿了400亿美元线。其他2017年度财务指标方面,毛利润221.54亿美元,同比下滑13%;营业利润75.01亿美元,同比下滑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48亿美元,同比下滑81%。
然而,不少人忽略的是,2017年,可口可乐的业绩受到美国“新政”的重大影响。2017年,美国修改税收法案,增加对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税收,跨国公司需要对未被遣返回美国的历史离岸收益纳税。因此,可口可乐需要一次性为其海外企业过去8年中的累计盈利交税,导致其2017年税收负担大增。2017年年报中,可口可乐披露的所得税为55.6亿美元,而2016年的所得税为15.86亿美元,相差将近40亿美元。假如补上这40亿美元,可口可乐去年的利润其实还算不错。但尽管如此,可口可乐的持续下跌,依然足以反映出可口可乐面临的市场困境。
中国特许经营方找到突破口
此外,可口可乐业绩下滑还与其轻资产化的转型动作大有关系,他们在公告中解释称:2016年在业务上有很多变动,在全球范围出售瓶装业务给有特许经营的合作伙伴,因此严重影响业绩,这项举措在2017年继续影响收入。
其中,2016年底,可口可乐开启剥离中国内地装瓶业务的进程,分别由中粮、太古两家特许经营合作伙伴运营,2017年,内地装瓶业务完成重整。
如果说,考虑税收因素的2017年可口可乐业绩尚可的话,那么中粮、太古旗下的饮料业务表现可以算佳绩了。
最近,中粮旗下的中国食品、太古也分别披露了2017年业绩报告。两家公司获得可口可乐的装瓶资产之后,饮料板块业绩提升显著。2017年,中国食品饮料业务收入154.61亿港元,同比增长37%;太古饮料部门在中国内地的营运业务收益162.56亿港元,同比增长近1.37倍。
对于中可、太古可圈可点的业绩表现,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这也得益于中式外卖增长和新生代人口红利的推动。这还带来一个启示,在大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找到单一产品的突破口,是传统企业的一个出路。
渠道领域将会有更多动作
中可和太古都把寻找突破口的目光,放在了渠道领域。中可方面称,在精耕渠道的战略下,深度覆盖县乡村镇,把握渠道下沉机遇。同时期待在渠道结构及城乡差异,以及商业模式和经营渠道的创新中寻求市场空间。
太古则指出,未来的策略之一是专注做好经销渠道及零售点的市场执行,将通过零售点辐射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寻求业务发展。
碳酸饮料市场难扩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打起了销售含酒精饮料的主意。但在行业观察人士看来,此类推新或能引发市场关注并在细分市场详细>>
6月1日,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首次推出含酒精饮料——托帕客(TopoChico)硬苏打气泡酒。详细>>
近日,在0糖、0脂、0卡的健康风潮下,气泡水品类迎来了高速崛起,吸引了数十家品牌相继入局推新。而2020年11月初,可口可乐旗下的气泡水产品醒元素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相继登陆江苏等省份及上海、广州、杭州、厦门等全国重点城市。 详细>>
可口可乐在其天猫旗舰店上市了一款新品 尊选28睡醒颜 ,这是该公司在植物饮料品类推出的一个全新品牌,定位为 美颜 的饮料。 详细>>
随着女性的地位提高,女性消费也由此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更加关注自身的需求,致力于变得更美,更好,更健康。从皮肤保养到体型维护,在变美这件事,女性从来都毫不吝啬。在颜值经济越发凸显的当下,吃出美丽成为风潮,代餐、妆食同源等概念更是成为巨头们在开辟新赛道的。因此众多品牌开始布局妆食同源饮品,纷纷挤入新赛道详细>>
好妞妞招商网专业的食品、饮料类招商网站,以互联网媒体为载体,快速不间断传播客户信息,拓展企业宣传渠道,有效降低企业招商成本,高效提速招商效果,投入小,回报大。详细>>
3月12日下午3时30分,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义卖援鄂捐赠车队启航出征湖北抗疫一线,三辆大卡车满载着价值200万元的齐云山高纯山茶油和齐云山南酸枣糕,历时14个小时长途跋涉,到达900公里外的随州,带来了齐云山万余名爱心消费者对抗疫医护人员的慰问和敬意。详细>>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奶制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中西详细>>
今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网红多山寨更多,那些冒着知名品牌的山寨食品饮料究竟如何呢?“六个土核桃”、“Cole可乐”、“康帅傅详细>>
水是生命之源,在我们的生活中,水是万万离不开的,我们平时很多的地方都能用到水,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是没有水的话,两三天就特别的难熬了,会特别口渴。而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要求吃得好,也要求喝的好了,对健康是越来越重视。详细>>
近年来乳酸菌饮品受青睐,更多的食品饮料行业巨头纷纷转行做乳酸菌,海底捞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近日有消息称海底捞推出自有品牌乳酸菌饮品,下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