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和蒙牛这对欢喜冤家,又扛上了。
而中粮或许发现,自从上了牛根生的“贼船”以后,就再难以下来了。
这是宿命,抑或是轮回?
在最大竞争对手伊利收购圣牧股权以后,蒙牛终于和现代牧业“冰释前嫌”了,双方又开始你浓我浓起来。
这不,元旦的钟声尚在回响,蒙牛就开始接连出大招,抢头条了。
新年刚到,就在第四任掌舵人卢敏放上任100天之后,蒙牛就启动了组织架构调整,将原核心业务板块分成常温、低温、冰品、奶粉独立运营的新事业部。
蒙牛此次调整组织架构的目的很简单:重新激发企业活力。
组织架构刚刚调完,卢敏放的另一个大招又与投资者见面了:1月5日,蒙牛与现代牧业联合公告,前者拟以每股1.94港元的价格,从私募基金鼎晖和 KKR手中收购现代牧业16.7%的股份,将现代牧业的持股比例进一步提高至39.9%(全面摊薄后为37.7%),交易总金额约18.73亿港元。
这一幕总让人感觉很相似--自从去年9月中旬,牛根生重回蒙牛,出任战略及发展委员会委员之后,蒙牛的发展步调,似乎又回到从前与伊利两雄争斗的时代。
当时就有传闻,一些蒙牛的经销商表示,牛根生出任蒙牛战略及发展委员会委员只是过渡,不久后便将重掌蒙牛。
那么,牛根生重新执掌蒙牛的可能性大吗?
三声道以为,至少目前来看,这可能性不是很大,但老牛对蒙牛未来的影响,却会加大。也就是说,如果此前蒙牛执行的去牛根生化战略,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蒙牛的老牛烙印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强化。
看看最近在蒙牛身上发生的事情,或许可以佐证此观点。
此前,卢敏放公开表示,蒙牛旧的组织架构存在责权不清晰、产供销协调能力较差等问题。
此次通过改革,成立新事业部,“可以使蒙牛的每一个业务单元更加聚焦,更加均衡发展,并形成以消费者及市场为导向的组织模式。”通过责权利的明确,以及对经营损益的承担,最大程度地激发团队活力。
再来看看在现代牧业身上发生的事情。
卢敏放就任新掌门人不久,立即参观了现代牧业的牧场,并把老蒙牛人董先理委任为现代牧业首席财务官。
董先理加入现代牧业前,曾在蒙牛任职超过12年。
现在又把私募基金鼎晖和 KKR踢出现代牧业,留下了蒙牛血统。
这种种迹象,都似乎在说明,蒙牛想回归当初有竞争力时的样子。
而这些年的市场实践证明,蒙牛去老牛基因,有点不划算。
数字能说明这点
2016年中报显示,蒙牛上半年销售额272.6亿元,净利润10.77亿元。伊利销售额299.26亿元,净利润为32.11亿元。
蒙牛的利润不到伊利的一半,这与当初蒙牛和伊利之间的情况完全不同。
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2015年,蒙牛营收490.3亿元,伊利营收603.6亿元 ,蒙牛落后多达113亿。
2014年,蒙牛营收500亿元(不含雅士利472.3亿),伊利544.36亿,两者差距44亿。
2013年,蒙牛营收433.57亿元(蒙牛收购了雅士利奶粉,使其与伊利的差距有所缩小),伊利477.79亿元。
2012年,蒙牛营收360.8亿元,伊利419.91亿。
2011年,蒙牛营收373.88亿元,伊利374.5亿。
2010年,蒙牛营收302.65亿元,伊利296.64亿。
2009年,蒙牛营收257.1亿元,伊利243.24亿。
2008年,蒙牛营收238.65亿元,伊利216.59亿。
2007年,蒙牛营收213.18亿元,伊利193.60亿元。
2006年,蒙牛营收162.46亿,伊利163.39亿。
看看数据就知道,距离牛根生1999年从伊利离职、成立蒙牛,仅仅七年,也就是说,牛根生与伊利之间的一个七年之痒,双方的地位就完全变了。
牛根生只用了8年时间,就超越了老东家伊利,成为中国乳企的领军者。
然而,从2011年牛根生离开蒙牛,中粮接手后,在并购与去老牛基因的双重作用下,蒙牛越走越下,渐渐地被竞争对手落下了差距。
另一组数据说明了这种失落:2010年,蒙牛净利润12.37亿元,伊利净利润7.77亿元,此后,蒙牛的净利润开始少于伊利。
没有了牛根生,蒙牛的原有团队似乎失去了灵魂。现在牛根生回到了蒙牛的幕后,蒙牛又似乎回到了与伊利竞争的新态势上来。
只是,现在的伊利和蒙牛都已不是当初。中粮把老舵手请回船上之后,蒙牛还会像原来那样,迅速驶入快速的发展航道吗?牛根生这张旧船票,又能起多大的作用?